【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课文原文及教案】一、课文原文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我想念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外的山林里,到处是青草,连石缝里都长满了苔藓。雨下起来,不大,但总是下个不停。空气里有一种潮湿的味道,像是春天的气息,又像夏天的闷热。可是昆明的雨,却不像北方的雨那样让人感到压抑。
在昆明,雨是温柔的。它不似江南的细雨缠绵,也不似北方的暴雨狂暴,它只是静静地落下,落在青瓦上,落在石板路上,落在人们的肩头,也落在心上。
我常去翠湖边散步。雨中的翠湖,水色清幽,倒映着天空和树影,仿佛一幅水墨画。湖边的柳树在雨中轻轻摇曳,像在低语。有时,雨停了,阳光从云层中透出,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令人神清气爽。
昆明的雨季里,还有许多独特的味道。比如,雨后的小菜场,空气中弥漫着菌子的清香。各种各样的蘑菇,有的像伞,有的像钟,有的像小碗。人们在雨后的市场上挑选新鲜的菌子,脸上带着笑容,似乎连雨也成了生活的点缀。
昆明的雨,不是那种令人烦恼的天气,而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让人怀念的一种情调。每当我想起昆明,脑海里浮现的就是那片湿润的天空,那条被雨水洗过的街道,还有那一串串挂在屋檐下的雨滴。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 掌握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优美与细腻。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情感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昆明的雨”所蕴含的情感与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对昆明的深情厚谊,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意识,提升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作者通过对昆明雨的描写,表达对昆明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 难点:体会文中细腻的描写手法,理解语言背后的情感与意蕴。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导入新课
- 展示昆明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 提问:“你印象中的雨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哪一次下雨让你特别难忘?”
2. 初读课文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 教师讲解生字词,如“丰润”、“氤氲”、“萦绕”等。
3. 整体感知
-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对昆明的雨有什么样的感情?
-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结构,明确“雨中景—雨中人—雨中情”的思路。
第二课时:精读赏析,深入理解
1. 品读语言
- 分段朗读,分析作者如何描写昆明的雨,如“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雨下起来,不大,但总是下个不停”。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 分析情感
- 讨论:为什么作者如此想念昆明的雨?昆明的雨与他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雨”在人生中的意义。
3. 拓展延伸
- 播放关于云南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昆明的自然与人文。
- 鼓励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家乡的雨,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三课时: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1. 课堂总结
- 回顾课文内容,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强调“雨”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情感的寄托。
-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否也能像作者一样,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2. 布置作业
-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雨》,结合自身经历,表达对雨的感受。
- 预习下一课内容,做好相关准备。
五、教学反思
本课以“雨”为线索,引导学生走进汪曾祺笔下的昆明世界,感受语言之美与情感之深。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与写作热情。今后可在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其文学鉴赏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