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前面两句是什么】“知足常乐”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如果懂得满足,就会经常感到快乐。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知足常乐”其实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是出自古代文人的一句话中的一部分。
那么,“知足常乐”前面的两句是什么呢?下面将通过总结和表格的形式,为大家详细解答。
一、
“知足常乐”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中的记载,原文是:“知足之谓富,无欲之谓贫。故曰:‘知足常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道自己满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没有欲望的人才真正贫穷。因此,知足常乐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和内心的安宁。
不过,在现代广泛流传的版本中,“知足常乐”往往被当作一句独立的成语使用,而它的前两句则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这两句话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原文为: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是: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地保持平安。
所以,“知足常乐”其实是对“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一种引申和简化表达,强调的是知足带来的内心愉悦与生活安稳。
二、表格展示
内容 | 解释 |
成语名称 | 知足常乐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原文出处 | 《老子》第六十四章 |
前两句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含义 | 知足的人不会受辱,懂得停止的人不会陷入危险,从而获得长久的安宁 |
引申意义 | 强调知足带来的心灵满足与生活的安稳 |
三、结语
“知足常乐”虽然现在常被单独使用,但其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了解它前面的两句,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句成语的内涵。在当今快节奏、压力大的社会中,学会“知足”,也许正是我们找回内心平静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