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毅力原文及翻译注释】一、原文
天下有大本,其名曰“志”;天下有大要,其名曰“力”。夫志者,心之所向也;力者,行之所成也。志不立,则无以成事;力不坚,则无以遂志。故曰:“志坚则事无不成,力足则功无不就。”
然则,人之于事,多有始而无终,有志而无恒,有愿而无行。何也?盖因外物之扰,内欲之动,或遇逆境而退,或逢顺境而惰。是以,凡成大事者,必先有毅力。
夫毅力者,非一日之功,乃积日之勤;非一时之勇,乃持久之志。故曰:“百折不挠,方能致远。”凡有所志,必先立志;既立志,必当持志;既持志,必能成志。
昔者,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汤伐桀,七年而克之;孔子周游列国,历尽艰辛,终成圣贤。此皆以其毅力,而成其业。
今人多慕古人之功,而不知其所以成功者,实由于毅力之坚也。若无毅力,则虽有才,亦难成事;虽有志,亦难遂愿。
故曰:毅力为成功之本,志气为事业之根。
二、翻译
天下有根本的东西,叫做“志”;有关键的要素,叫做“力”。所谓“志”,是心中所追求的目标;所谓“力”,是行动中所体现出的能力。如果志向不坚定,就难以成就事情;如果力量不够,就无法实现志向。因此说:“志向坚定,就没有不能完成的事情;力量充足,就没有不能达到的功业。”
然而,人们在做事时,常常开始有志,却最终失败;有愿望,却没有行动。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外界的干扰太多,内心的欲望容易动摇,或者遇到困难就退缩,或者处于顺利时就懈怠。因此,凡是能够成就大事的人,一定首先具备毅力。
毅力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努力积累而成;它不是一时的勇气,而是持续的意志。所以常说:“百折不挠,才能走得更远。”凡是有了目标,首先要确立志向;确立了志向,就要坚持下去;坚持了志向,就一定能实现目标。
古代的大禹治理洪水,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商汤讨伐夏桀,历经七年才取得胜利;孔子周游列国,历经种种艰难困苦,最终成为一代圣贤。这些都是因为他们拥有坚强的毅力,从而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现在的人往往羡慕古人的功绩,却不知道他们之所以成功,其实正是由于他们拥有顽强的毅力。如果没有毅力,即使有才华,也难以成功;即使有志向,也难以实现愿望。
因此说:毅力是成功的根本,志向是事业的根基。
三、注释
1. 大本、大要:指根本和关键。
2. 志:志向、目标。
3. 力:力量、能力,也指实际行动。
4. 百折不挠:形容屡受挫折仍不退缩。
5. 禹治水:大禹治水是古代传说中的故事,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
6. 汤伐桀:商汤讨伐夏桀,建立商朝,体现决心与毅力。
7. 孔子周游列国: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四处奔波,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毅力。
四、结语
人生之路,难免风雨兼程。唯有坚定志向,持之以恒,方能披荆斩棘,抵达理想的彼岸。毅力,不仅是成功的关键,更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愿每个人都能在前行的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