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翻译及赏析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翻译及赏析,急到抓头发,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5 06:49:07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翻译及赏析】《召公谏厉王弭谤》是出自《国语·周语上》的一篇经典文章,讲述了周厉王暴虐无道,百姓怨声载道,大臣召公劝谏其不要压制舆论,否则将导致国家灭亡的故事。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古代政治智慧,也体现了“民为邦本”的思想。

一、原文

> 召公谏厉王弭谤。

>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之所出也;犹口之有饮食也,衣食之所生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二、翻译

召公劝谏周厉王不要阻止百姓议论朝政。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公说:“百姓已经无法忍受了!”周厉王大怒,派人找来一个名叫卫巫的人,让他监视那些批评他的人。只要有人被举报,就处死他们。于是,人们都不敢说话,路上见面只能用眼神交流。

周厉王很高兴,对召公说:“我已经能够消除人们的诽谤了,他们现在都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在堵住百姓的嘴啊!堵住百姓的嘴,比堵住河流还要严重。河流如果被堵塞,一旦决堤,伤害的人就会很多;百姓的不满情绪也是如此。因此,治理河流的人会疏导它,让水顺畅流动;治理国家的人也应该让百姓表达意见。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到普通士人都可以进献诗歌,乐官进献典籍,史官进献书籍,师氏提出规劝,盲人吟诵,无眼者背诵,工匠提出建议,平民传达意见,近臣尽力规劝,亲族补充监察,乐师和老者进行教导,然后君主再加以斟酌。这样做事就不会违背常理。

百姓有嘴巴,就像土地上有山川一样,是财富和资源的来源;也像嘴巴有饮食一样,是衣食的来源。百姓心中有所思,就会说出来,形成言论,怎么可以被堵塞呢?如果堵住他们的嘴,还能维持多久呢?”

三、赏析

《召公谏厉王弭谤》是一篇具有深刻政治哲理的文章,它通过召公对周厉王的劝谏,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治国理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压制民意的危害性。正如河流不能堵塞一样,人民的声音也不能被强行压制。一旦压抑过度,最终会引发更大的灾难。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尊重民意、倾听民声,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文章语言简练,逻辑严密,既有历史事件的叙述,又有深刻的道理阐述,体现了先秦时期的政治智慧和人文关怀。同时,文中提到的“天子听政”制度,也反映了当时较为开放的议事机制,说明统治者并非完全独断专行,而是有一定的听取意见的渠道。

此外,文章中“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百姓言论的重要性,将其比作自然界的山川,既强调了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也暗示了如果被人为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

四、结语

《召公谏厉王弭谤》不仅是对周厉王暴政的批判,更是对古代政治制度的一种反思。它提醒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依靠武力和权术,更需要民心的支持和舆论的畅通。只有真正倾听百姓声音,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这篇古文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