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译文】《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中的一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这段文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没有私心、人人平等、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理想世界。以下是该篇的翻译与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展示。
一、原文与译文对照
原文 | 译文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选拔有德才的人,讲求诚信,和睦相处。 |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亲人,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让老人安享晚年,壮年有所作为,儿童得到成长,鳏夫、寡妇、孤儿、独居者和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
男有分,女有归。 |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 对于财物,厌恶它被丢弃在地,但不一定要自己占有;对于力气,厌恶它不从自身发出,但不一定要为自己而劳作。 |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 因此,阴谋诡计不会兴起,盗窃和暴乱不会发生,所以外面的门不用关。 |
是谓大同。 | 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
二、
《大道之行也》是儒家思想中关于理想社会的描述,强调“天下为公”的理念。文章提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以公平、公正为基础,人人互敬互爱,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同时,提倡节俭、互助、无私的精神,反对私欲和争斗。
这种“大同”思想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批判,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现实中难以实现,但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谐、正义与仁爱的追求。
三、核心观点归纳
核心观点 | 内容说明 |
天下为公 | 社会资源应为所有人共享,而非个人私有。 |
选贤与能 | 领导者应由德才兼备之人担任。 |
人人平等 | 不仅是血缘关系的亲情,更是社会关系的尊重。 |
各得其所 | 每个人都能发挥自身价值,获得应有的生活保障。 |
无争无盗 | 社会和谐,没有欺诈和暴力。 |
大同理想 | 一种理想化社会形态,象征着人类最高道德境界。 |
四、结语
《大道之行也》虽为古代文献,但其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发展的同时,不应忽视精神层面的建设与社会公平。通过理解并传承这一思想,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