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为切实加强幼儿园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幼儿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园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幼儿园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该制度旨在建立科学、规范、系统的隐患排查与治理机制,确保园所安全稳定运行。
一、制度目的
1. 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2. 明确各部门职责,落实责任到人;
3. 提高教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4. 保障园所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园所有教学活动区域、生活区域、办公区域及相关设施设备。
三、隐患排查内容
序号 | 检查项目 | 检查内容 |
1 | 园舍安全 | 墙体、门窗、屋顶是否完好;地面是否平整、无裂缝或滑倒风险 |
2 | 消防设施 | 灭火器、消防栓、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是否齐全且有效 |
3 | 用电安全 | 电线、插座、电器设备是否老化、有无漏电现象 |
4 | 食品卫生 | 食材采购、储存、加工、留样是否符合卫生标准 |
5 | 卫生防疫 | 园内消毒、通风、传染病防控措施是否到位 |
6 | 活动器材 | 户外玩具、运动器械是否牢固、无破损 |
7 | 门卫管理 | 人员出入登记、外来人员接待、监控系统运行情况 |
8 | 安全教育 | 教师是否定期开展安全教育课程,幼儿是否具备基本安全常识 |
四、排查方式与频率
1. 日常检查:由各班级教师每日进行一次常规检查,重点查看活动区域和幼儿行为;
2. 周检查:由安全负责人牵头,每周组织一次全面检查;
3. 月检查:由园务会议组织,每月进行一次综合安全评估;
4. 专项检查:针对特定时段(如开学、假期前后)或特殊事件(如暴雨、停电等)进行专项排查。
五、隐患治理流程
1. 发现隐患:教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隐患应及时上报;
2. 分类登记:由安全管理员对隐患进行分类、记录,并标注风险等级;
3. 制定措施:根据隐患性质,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
4. 整改落实:按计划进行整改,确保隐患彻底消除;
5. 复查验收:整改完成后由安全负责人进行复查,确认隐患已消除;
6. 资料归档:将隐患排查、整改过程的相关资料整理归档,便于后续查阅和监督。
六、责任分工
职责部门 | 主要职责 |
园长 | 负责统筹安排隐患排查工作,监督制度执行情况 |
安全主管 | 负责隐患排查的组织、汇总、分析及整改措施的督促 |
各班教师 | 负责本班区域内的日常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
后勤人员 | 负责园内设施设备的维护与维修,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
保健医生 | 负责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控等方面的安全检查 |
七、制度实施与监督
1. 幼儿园将定期组织安全培训,提高教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2. 对于未按规定执行隐患排查工作的责任人,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相应处罚;
3. 每学期末对本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评估,不断优化完善。
通过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幼儿园能够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的转变,为幼儿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