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法自毙的基础解释】“作法自毙”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意是指自己制定的法令或方法反而害了自己。后来多用来比喻因自己的行为或策略不当,最终导致自身受害。
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不考虑后果、盲目行事的人,强调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作法自毙”也可引申为因过度自信或缺乏远见而做出错误决策,最终自食其果。
一、基础解释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作法自毙 |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五年》 |
| 原意 | 自己制定的法令或方法反害自己 |
| 现代引申义 | 因自身行为或策略不当,最终导致自我损害 |
| 使用场景 | 批评他人或自我反思时,指出因自身原因导致失败 |
| 语法结构 | 动宾结构(作法 + 自毙) |
| 近义词 | 自取灭亡、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 反义词 | 自我保护、防患未然 |
二、使用示例
1. 古代用法:
“楚人作法自毙,终遭败亡。”
——指楚国因政策失误,最终导致自身覆灭。
2. 现代用法:
“他过于激进地推行改革,结果作法自毙,失去了群众支持。”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作法自毙”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知行合一”的重视。古人认为,任何行为都应有明确的目的和长远的考量,否则便可能陷入“作法自毙”的境地。
同时,这一成语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慎言慎行”理念,提醒人们在做决定时要深思熟虑,避免因一时之快而酿成大祸。
四、结语
“作法自毙”虽是古语,但其道理至今仍具现实意义。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管理,都需要以智慧和远见来指导行动,避免因短视而自食恶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