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壁上观基础意思是什么】“作壁上观”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某件事情时,采取旁观、不参与的态度。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中的场景,后来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用来形容对事件漠不关心或袖手旁观的行为。
一、成语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作壁上观 |
| 拼音 | zuò bì shàng guān |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与项羽俱攻秦军,……项王怒曰:‘此沛公之志也!’乃使樊哙入,以示之。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从大王击秦,为天下除害。’项王曰:‘善。’于是项王遂与沛公同东,至彭城。沛公与项羽俱攻秦军,……项王怒曰:‘此沛公之志也!’乃使樊哙入,以示之。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从大王击秦,为天下除害。’项王曰:‘善。’于是项王遂与沛公同东,至彭城。”(注:实际出处略有不同,常见引用为《史记·项羽本纪》中“作壁上观”的描述) |
| 基本意思 | 站在墙边观看,比喻置身事外,不加干涉或不参与其中。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对事情持观望态度,不主动介入。 |
| 感情色彩 | 中性偏贬义,常带有批评意味,表示冷漠或不负责任。 |
| 近义词 | 袖手旁观、冷眼旁观、置身事外 |
| 反义词 | 积极参与、挺身而出、奋勇向前 |
二、成语的使用场景
1. 工作场合:某人对团队项目不闻不问,只在一旁观察,不提出建议或帮助。
2. 家庭关系:夫妻之间发生矛盾,一方选择不表态,只是看热闹。
3. 社会现象:面对公共事件,有些人选择不发声、不行动,只做旁观者。
三、总结
“作壁上观”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其字面意义是“站在墙壁上观看”,引申为对事情采取旁观、不参与的态度。它常用于批评那些在关键时刻不愿出力、只看热闹的人。虽然这个成语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冷静观察、等待时机的表现。
在日常交流中,合理使用这一成语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同时也能让他人更清楚地了解你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和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