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调解是什么意思】行政调解是指由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民事纠纷或轻微的行政争议,依法进行协调、劝导和协商的一种非诉讼解决方式。其目的是在不通过法院诉讼的情况下,快速、高效地解决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一、行政调解的基本概念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行政机关依法对特定民事或行政争议进行协调、劝导和协商的行为。 |
主体 | 具有调解权的行政机关,如公安、民政、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 |
对象 |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民事纠纷或轻微行政争议。 |
法律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
特点 | 非强制性、自愿性、快捷性、便民性。 |
二、行政调解的适用范围
类型 | 说明 |
民事纠纷 | 如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合同纠纷等。 |
行政争议 | 如对行政处罚不服、行政许可争议等。 |
社会矛盾 | 如劳资纠纷、消费纠纷、物业纠纷等。 |
三、行政调解的程序
步骤 | 内容 |
申请 | 当事人向相关行政机关提出调解申请。 |
受理 | 行政机关审查是否符合调解条件并决定是否受理。 |
调解 | 由调解员主持,听取双方意见,进行协商。 |
达成协议 | 双方达成一致后签订调解协议。 |
履行 | 协议内容由当事人自行履行或申请司法确认。 |
四、行政调解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 | 局限 |
程序简便,效率高 | 不具有强制执行力,需当事人自觉履行 |
成本低,便于群众使用 | 调解结果不具终局性,可再次提起诉讼 |
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 | 调解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影响调解质量 |
五、总结
行政调解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一项重要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它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社会矛盾,还能减轻司法负担,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尽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实践中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民事和行政争议中,成为人民群众解决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