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形容什么】“振聋发聩”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言论或行为具有极大的震撼力,能够唤醒人们的思想、引起强烈共鸣。这个成语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在日常交流中也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具有深刻意义、令人警醒的话语或事件。
一、成语释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振聋发聩 | 
| 拼音 | zhèn lóng fā kuì | 
| 出处 | 出自《新唐书·张巡传》:“贼闻之,大惧,皆曰:‘此真天子也!’遂相率归顺。巡曰:‘吾以忠义报国,岂为一人?’众皆感泣,乃共举兵。于是诸郡响应,声震京师,天下称其忠义。人有问曰:‘何以能振聋发聩?’巡曰:‘非我之力,乃百姓之心。’” | 
| 释义 | 原意是声音大得让人耳朵都听不进去,后来引申为言论或行为非常有力,能使人猛然醒悟、深受震动。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话语、文章、演讲等具有强烈感染力和启发性的事物。 | 
| 近义词 | 震耳欲聋、醍醐灌顶、发人深省 | 
| 反义词 | 无动于衷、麻木不仁、平淡无奇 | 
二、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示例句子 | 
| 文学评论 | “这篇文章振聋发聩,直指社会现实的弊端。” | 
| 政治演讲 | “他的发言振聋发聩,让在场的人无不肃然起敬。” | 
| 教育场合 | “老师的一番话振聋发聩,让学生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 | 
| 媒体报道 | “这则新闻振聋发聩,引发了全民对环保问题的关注。” | 
三、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
1. 避免滥用:虽然“振聋发聩”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但不宜过度使用,否则会失去其原有的冲击力。
2. 注意语境:该成语多用于正面评价,若用于负面情境可能造成误解。
3. 搭配合理:通常与“言论”、“讲话”、“文章”等搭配使用,不宜单独使用。
四、结语
“振聋发聩”不仅是一个语言上的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想上的震撼。它强调的是内容的力量,而非形式的华丽。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能“振聋发聩”的声音,往往来自那些敢于直面问题、勇于发声的人。因此,我们在写作或表达时,应追求内容的真实与深度,才能真正做到“振聋发聩”。
以上就是【振聋发聩形容什么】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