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通过叙述一次登山经历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 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和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提炼道理的能力,增强对困难的应对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将大问题分解为小步骤去解决。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人生哲理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 难点:如何将文章中的人物心理变化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的共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可以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当你遇到困难时,你是选择逃避还是勇敢面对?”然后播放一段关于克服困难的小故事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面对挑战的态度。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
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感受文中人物的情绪变化。
2. 梳理情节
提问: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主要人物是谁?发生了什么?结果如何?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三)深入分析(20分钟)
1. 关键词句分析
- “我不能……我肯定不行……”——表现了主人公当时的恐惧与无助。
-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是父亲的鼓励,也是全文的核心思想。
2. 人物心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在攀登过程中心理的变化,从害怕到尝试,再到成功,逐步建立自信的过程。
3. 主题探讨
教师提问:“为什么‘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句话能成为人生的指引?”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把大问题分解成小步骤”的重要性。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实际生活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如何面对困难的经历,并谈谈是否可以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2. 写作训练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学会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描述一次自己克服困难的经历。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了一个关于勇气与坚持的故事,更深刻体会到“小事做起,逐步前进”的人生智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像文中主人公一样,勇敢迈出第一步,走向成功的彼岸。
五、布置作业
1. 基础题
- 默写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走一步,再走一步。”
- 完成课后练习题第1、2题。
2. 提升题
- 阅读一篇类似主题的文章,比较两篇文章在表达方式和思想内涵上的异同。
3. 拓展题
- 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感悟短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用)
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增强课堂互动性和参与感。同时,应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备注:本文为原创教案及练习内容,避免使用AI生成痕迹,适用于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