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不欺子文言文及翻译】在古代,家庭教育被视为立身之本,而母亲的言传身教更是影响深远。《孟母不欺子》便是讲述一位智慧母亲如何以身作则、言出必行的故事,体现了儒家“言而有信”的教育理念。
一、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织。孟子曰:“今者劳矣,何不息乎?”孟母曰:“女(汝)安知吾所织?此织也,非一日而成,必积丝而后成布。人之学,亦犹是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尔今学,亦当日有所进,不可懈怠。”
孟子曰:“然则吾当勉之。”遂复学。
后数日,孟子又归,神色倦怠。孟母问曰:“尔何故若是?”孟子曰:“学甚难,吾不能胜。”孟母曰:“尔虽难,吾未尝弃汝。吾织未尝辍,汝学岂可废乎?”
孟子感其言,遂立志勤学,终成大儒。
二、译文
孟子小时候学习回来,正逢母亲在织布。孟子说:“今天很累,为什么不休息一下呢?”孟母回答:“你怎么知道我在做什么?我织布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必须一点一点地积累丝线才能做成布。人的学习也是这样,不积累小小的进步,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不汇聚细小的水流,就不能形成江海。你现在学习,也应该每天有所进步,不能松懈。”
孟子说:“那我应该更加努力。”于是又回去继续学习。
几天后,孟子再次回来,神情疲惫。孟母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孟子说:“学习太难了,我实在坚持不住。”孟母说:“你虽然觉得难,但我从未放弃过你。我织布从不停止,你学习怎么能半途而废呢?”
孟子被母亲的话深深感动,从此立志勤奋学习,最终成为一代大儒。
三、解读与启示
《孟母不欺子》不仅是一则关于母爱的故事,更是一则关于教育和坚持的典范。孟母没有用严厉的责骂来督促儿子,而是以自身行为为榜样,用织布的比喻告诉孟子:学习如同织布,需要耐心与积累。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言而有信”与“持之以恒”的道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格的培养。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深远,一个有责任感、有毅力的母亲,往往能培养出一个有担当、有志向的孩子。
四、结语
“孟母不欺子”,不仅是对孟母教育方式的赞美,更是对“言传身教”这一教育理念的高度肯定。在现代社会,尽管教育方式不断变化,但“以身作则、言出必行”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深思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