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杜甫及(优秀课件))】《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七律之冠”,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卓越的诗歌才华,也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与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
全诗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写于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当时他年事已高,身体多病,生活困顿,内心充满对人生的感慨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苍凉与无奈。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一幅秋日江边的景象。风声呼啸,天空辽阔,猿猴的叫声凄厉,水中的小洲清澈,沙滩洁白,飞鸟盘旋而归。这些景象渲染出一种肃杀、空旷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沉郁的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则是对自然景象的进一步深化。落叶纷纷,江水奔腾,既有时间流逝的感伤,也有生命轮回的哲思。这两句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展现出杜甫对宇宙自然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转入了诗人自身的情感表达。他长期漂泊在外,心中充满对故乡的思念;同时,身体多病,孤独一人登上高处,更添几分苍凉与无助。这不仅是个人遭遇的写照,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命运。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直抒胸臆,道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经历了种种磨难,两鬓斑白,身心俱疲,连饮酒都不得不放弃,表现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与悲哀情绪。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结构严谨,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它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也是那个动荡时代文人精神风貌的缩影。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登高》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语言美与意境美,更能引导他们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与历史背景,从而提升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与结构,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会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