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岳阳楼记笔记北师大版】《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于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本文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描绘洞庭湖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体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一生致力于改革,主张“以民为本”,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成为后世士人精神的典范。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情感真挚,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二、课文内容概述
《岳阳楼记》是一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通过对岳阳楼周围自然景色的描写,引出对不同人面对景物时情感变化的对比,进而表达作者对人生、国家、社会的深刻思考。
全文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交代写作缘由与岳阳楼的地理位置
- 范仲淹在文中提到自己并未亲临岳阳楼,而是根据好友滕子京的描述以及自己的想象来写这篇文章。
- 同时介绍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和其作为名胜古迹的重要性。
2. 描写洞庭湖的景色
- 描绘了洞庭湖在阴天和晴天的不同景象,表现出大自然的壮阔与变幻。
- 通过“衔远山,吞长江”等生动的语言,展现出湖水的浩瀚无边。
3. 第三段:对比迁客骚人的悲喜情绪
- 作者指出,当人们身处逆境时,往往会感到悲伤;而在顺境中则容易欢愉。
- 这种情绪的变化反映了人性的脆弱与局限。
4. 第四段: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观点
- 范仲淹认为,真正的君子不应因外物的变化而动摇内心,也不应因个人得失而影响情绪。
- 这是一种超脱世俗、心怀天下的精神境界。
5. 第五段:点明主旨,表达政治理想
- 最后,作者明确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信念。
- 这句话不仅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后世士人的激励与期望。
三、重点语句解析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意思是: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高兴,也不因为个人的得失而悲伤。这句话强调了内心的坚定与独立。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意思是: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这是范仲淹的人生信条,也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
四、主题思想
《岳阳楼记》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更是一篇富有哲理和政治抱负的散文。它通过描写洞庭湖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国家、人民的深切关怀。文章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高度。
五、学习建议
1. 积累文言词汇:如“谪”、“属”、“或”、“微”等,有助于理解文意。
2. 体会作者情感:注意文中不同场景下情感的变化,感受作者的思想境界。
3. 联系现实意义:结合现代社会,思考“先忧后乐”精神在当代的意义。
六、总结
《岳阳楼记》是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文章。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古代文人的胸襟与情怀,也启发我们在今天的学习与生活中,要具备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更能培养一种积极向上、心系天下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