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刘桢及赏析)】《杂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刘桢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虽篇幅简短,却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深刻感悟。在文学史上,刘桢与“建安七子”中的其他成员并列,其作品风格质朴而富有力量,尤以诗歌见长。
这首《杂诗》的
>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 明月照高台,清风拂衣巾。
> 但闻悲风起,谁能知此心?
全诗通过自然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命运多舛的感慨。开篇“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以“无根蒂”比喻人生的漂泊不定,又以“陌上尘”形容人的渺小与无依,形象生动,令人动容。接着,“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无常感,说明人一旦离散,便如同随风飘荡的尘埃,难以掌控自己的命运。
后两句“明月照高台,清风拂衣巾”,笔锋一转,描绘出一种宁静而清冷的景象,似乎在寻求心灵的慰藉。然而,紧接着的“但闻悲风起,谁能知此心?”则将情绪拉回现实,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即便身处美景之中,也无法排遣心中的忧思,无人能真正理解他的心境。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深沉,体现了刘桢诗歌中常见的苍凉与悲悯之情。同时,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意味也让人回味无穷:人生如浮萍,命运如风,唯有内心的坚守与思索,才是面对无常的唯一依靠。
从艺术手法上看,刘桢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使读者在欣赏诗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波澜起伏。这种写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使其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
综上所述,《杂诗》不仅是刘桢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也是他对人生、命运深刻思考的结晶。它以其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