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是竺可桢。文章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性变化,并以此作为“大自然的语言”,引导人们去观察、理解自然。
阅读训练题
一、选择题
1. 《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 )
A. 老舍
B. 竺可桢
C. 鲁迅
D. 巴金
2. 文中提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 )
A. 人类的语言
B. 动物的叫声
C. 自然界中的物候现象
D. 天气的变化
3. 下列哪一项不是文中提到的物候现象?( )
A. 桃花开放
B. 燕子归来
C. 冬天的雪花
D. 月亮的圆缺
4. “物候学”是指研究( )
A. 人类语言的科学
B. 自然界生物活动和气候关系的科学
C. 地球物理现象的科学
D. 历史事件的科学
二、简答题
1. 什么是“物候”?它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2. 文章中提到“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例子?请列举两个。
3. 为什么说“大自然的语言”是“有规律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4. 你认为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对现代人有什么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C
3. D
4. B
二、简答题
1. “物候”是指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等现象随季节变化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它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农民掌握适宜的播种、收获时间,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文中提到的“大自然的语言”包括:桃花开放、燕子归来、布谷鸟鸣叫、大雁南飞等。
3. 因为这些自然现象(如花开、鸟归、雪落)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和气候条件出现的,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因此被称为“有规律”的“大自然的语言”。
4. 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规律,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同时也能够增强环保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通过这篇阅读训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还能提升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奥秘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