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华支睾吸虫】华支睾吸虫,又名肝吸虫,是一种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肝脏胆管中的寄生虫。其学名为 Clonorchis sinensis,属于吸虫纲、复殖目、华支睾科。该寄生虫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是我国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之一。
华支睾吸虫的生命周期较为复杂,涉及多个中间宿主。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的胆管中,通过粪便排出虫卵。虫卵在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如豆螺)吞食后,经过发育成为尾蚴。随后,尾蚴进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虾体内,形成囊蚴。当人类或其他终末宿主食用了含有囊蚴的未熟鱼虾后,囊蚴在肠道内脱囊,移行至胆管并发育为成虫,完成其生活周期。
感染华支睾吸虫的主要途径是饮食不当,特别是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淡水鱼虾。在我国南方地区,由于饮食习惯中常有“生鱼片”“醉蟹”等传统菜肴,使得该病的流行情况较为严重。此外,水源污染和卫生条件差也是导致感染的重要因素。
感染华支睾吸虫后,患者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的消化道不适。随着感染时间延长,可能出现腹痛、腹泻、恶心、乏力等症状。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胆管炎、胆囊炎、肝硬化甚至胆管癌等严重并发症,对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为了预防华支睾吸虫感染,应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鱼类和虾类,尤其要杜绝“生吃”行为。同时,加强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管理,改善环境卫生,有助于减少疾病的传播。对于已感染者,应及时进行驱虫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吡喹酮、阿苯达唑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总之,华支睾吸虫是一种危害较大的寄生虫,了解其生活史、传播途径及防治措施,对于保护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预防此类疾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