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戈是指什么】“干戈”是一个汉语词语,源自古代兵器的名称,常用于文学作品和历史语境中。它不仅代表具体的武器,还被引申为战争、冲突或争斗的象征。本文将从字义、历史背景、文化意义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含义与用法。
一、
“干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等古代文献,其中“干”指盾牌,“戈”是古代的一种长柄武器,主要用于进攻。因此,“干戈”最初指的是两种兵器的合称,后来逐渐演变为战争或武力冲突的代名词。
在古代文献中,“干戈”常用来表示战事频繁、兵戎相见的状态,如“干戈未息”、“干戈四起”等。此外,在诗词中,“干戈”也常被用来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或对战乱的感慨。
在现代汉语中,“干戈”虽不再常用作具体兵器,但仍保留其象征意义,多用于比喻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争执或斗争。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词义 | 原指古代兵器(干:盾;戈:长矛),后引申为战争、冲突或争斗的象征 |
| 出处 | 《诗经》、《左传》等古代文献 |
| 文化意义 | 象征战争、武力、争斗,也常用于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比喻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或斗争,不常用于实际武器 |
| 相关成语 | 干戈玉帛、干戈未息、干戈四起 |
| 诗句示例 | “干戈未息民何日?风雨同舟共此生。”(出自古诗) |
三、结语
“干戈”一词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最初的兵器到后来的战争象征,再到现代的比喻用法,体现了汉语词汇的演变过程。了解“干戈”的真正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与历史语境中的表达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