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瑚琏之器什么意思】“瑚琏之器”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其子曰孙林父,有宠于卫献公,而贤。卫人以为‘瑚琏之器’。”原意是指古代祭祀时用来盛放粮食的两种贵重器皿,后来被引申为德才兼备、能担当大任的人才。
一、
“瑚琏之器”本义是古代用于祭祀的珍贵器物,象征着尊贵与神圣。后引申为对人才的高度评价,指那些品德高尚、能力出众、能够承担重要职责的人。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具备非凡的才能和道德修养,适合担任重要的职务或承担重任。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具有一定的文雅色彩,常见于文学作品、历史记载或对人才的赞美中。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瑚琏之器 |
出处 | 《左传·成公二年》 |
原意 | 古代祭祀用的贵重器皿(瑚、琏),象征尊贵与神圣 |
引申义 | 比喻德才兼备、可堪大任的人才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正式场合、文学作品、对人才的赞美 |
词语性质 | 文言词汇,偏书面语 |
近义词 | 贤才、栋梁之材、国之栋梁 |
反义词 | 庸才、无能之辈 |
用法举例 | 他从小聪慧过人,堪称瑚琏之器,将来必成大器 |
三、结语
“瑚琏之器”不仅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更是一种对人才的极高赞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品德与能力并重的价值观,也提醒我们在选拔和培养人才时,应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