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这一典故来自于什么】“退避三舍”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为了避让或避免冲突而主动后退。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真实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与晋国和楚国之间的战争有关。
一、
“退避三舍”最早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讲述的是晋文公重耳在城濮之战中,为遵守诺言而主动后退三舍(一舍为三十里),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礼仪和信义,也展现了智慧与策略的重要性。
该典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信义”的重视,同时也展示了军事指挥中的灵活应变能力。在现代,“退避三舍”多用于比喻在面对矛盾或冲突时,采取适度让步以避免正面冲突的做法。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涉及人物 | 晋文公重耳、楚成王、子玉等 |
背景事件 | 城濮之战(春秋时期晋楚争霸) |
典故含义 | 退让三舍(九十里),表示遵守诺言、避免冲突 |
成语用法 | 多用于比喻主动让步、避免正面冲突 |
现代意义 | 强调策略性退让、讲究信义与智慧 |
历史影响 | 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与军事策略 |
三、结语
“退避三舍”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处世哲学。它告诉我们,在面对矛盾时,有时适当的退让并非软弱,而是智慧的表现。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