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征博引的意思是什么】“旁征博引”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在写作或演讲中引用大量相关的资料、典故、名言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说话者或写作者的学识广博,也展现了其论证的严谨与充分。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旁征博引 | 指在论述问题时,广泛地引用各种资料、事例、文献等作为依据,以增强说服力和权威性。 |
- 旁征:从侧面引用、征引。
- 博引:广泛地引用。
二、出处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文辞可观,旁征博引。”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常用于描述文章、演讲、论著等具有丰富资料支撑的内容。 |
语法结构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多用于文章或言论。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成语 |
近义词 | 引经据典、引古证今、旁采博引 |
反义词 | 空洞无物、言之无物、无凭无据 |
四、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 |
学术论文 | 在撰写论文时,作者常常旁征博引,引用多位学者的观点来支撑自己的结论。 |
演讲报告 | 在一次关于传统文化的演讲中,演讲者旁征博引,引用大量经典文献来说明观点。 |
文艺评论 | 评论家在分析一部小说时,往往通过旁征博引的方式,揭示作品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 |
五、注意事项
1. 避免堆砌:虽然“旁征博引”强调引用广泛,但若缺乏逻辑关联,反而会显得内容杂乱。
2. 注重准确性:引用的资料必须准确无误,否则会影响整体论述的可信度。
3. 适度使用:在日常交流中,过多使用该成语可能显得过于书面化,影响口语表达的自然性。
六、总结
“旁征博引”是一种强调引用广泛、论证充分的表达方式,常见于学术、文学和正式场合。它不仅能提升语言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也能体现说话者或写作者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深度。但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引用的合理性和逻辑性,避免流于形式。
如你有其他成语想了解,也可以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