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姹紫嫣红释义】“姹紫嫣红”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花朵盛开、色彩斑斓的景象。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也广泛应用于日常表达中,用来描绘春天的美好或事物的繁荣景象。
该成语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虽然原句中并未直接出现“姹紫嫣红”,但后人将其引申为对花色繁多、绚丽多彩的描写。后来,“姹紫嫣红”逐渐成为形容百花齐放、色彩丰富的固定用法。
一、词语释义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用法 | 出处 |
姹紫嫣红 | chà zǐ yān hóng | 形容花朵颜色鲜艳、五彩缤纷,多用于描绘春天或繁华景象 | 多用于书面语,如诗词、文章、描写风景等 | 虽未见于古籍原文,但常见于明清小说及现代文学中 |
二、词语来源与演变
“姹紫嫣红”最初并非一个固定的成语,而是由“姹紫”和“嫣红”两个词组合而成。“姹”意为美丽、娇艳,“嫣”也有鲜艳、娇美的意思。因此,“姹紫”指深紫色的花,“嫣红”指鲜红色的花,合起来表示各种颜色的花竞相开放,形成一幅绚丽的画面。
在古代文学中,这类描写常用于表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例如,《红楼梦》中多次用此词来描绘花园中的花卉盛开之景,增强了画面感和诗意。
三、常见使用场景
场景 | 示例句子 |
描写春天 | 春天来了,公园里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
表达繁荣 | 这个城市的商业区姹紫嫣红,充满活力。 |
文学创作 | 作者用“姹紫嫣红”来形容少女们穿着鲜艳的服饰,宛如百花争艳。 |
四、相关词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姹紫嫣红”的区别 |
万紫千红 | 形容百花齐放,色彩丰富 | 更强调数量多,而“姹紫嫣红”更侧重颜色的鲜艳和美丽 |
繁花似锦 | 形容花朵盛开如锦绣一般 | 更强调视觉效果,偏重整体的华丽感 |
花团锦簇 | 形容花朵密集、色彩鲜艳 | 强调“簇”字,突出花朵聚集的形态 |
五、总结
“姹紫嫣红”是一个富有美感的成语,常用于描述自然景色或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它不仅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还蕴含着对生命力和美丽的赞美。在写作中合理运用这一成语,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了解其来源、含义及使用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词汇,并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