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出自哪里】一、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句话表达了中国古代士人的一种处世哲学,强调在时机未到时应韬光养晦,在国家安定时则积极入世。这句话虽然常被引用,但其出处并不如《论语》或《道德经》那样广为人知。
根据文献考证,这句话并非出自《论语》《孟子》等经典儒家著作,也不是《庄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的原文,而是出自《周易·系辞传》中的相关思想演变而来,后被后世文人引申和整理,逐渐形成今天常见的说法。
因此,这句话更准确地说是源自《周易》的思想,并经过后世儒者发展而成的综合表达。
二、信息对比表格
项目 | 内容 |
原句 |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
常见出处误传 | 《论语》、《孟子》、《庄子》等 |
真实出处 | 源自《周易·系辞传》的思想演化 |
出处说明 | 《周易》中并未直接出现此句,但其“君子以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思想与此相近 |
历史演变 | 后世儒者结合《周易》思想与儒家政治观,发展出该句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形容士人进退有度、审时度势的处世态度 |
现代引用 | 常见于文学作品、演讲、文章中,作为人生智慧的表达 |
三、结语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虽不直接出自某一部经典,但它融合了《周易》的哲理与儒家的政治理想,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个人修养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这句话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面对机遇与挑战时,要保持冷静、理智与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