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野旷天低树”,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篇《宿建德江》。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经典之作。那么,“野旷天低树”究竟出自哪首诗?它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
首先,让我们来明确一下这句诗的出处。它正是出自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全诗如下: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在这首诗中,“野旷天低树”描绘了一幅开阔而又孤寂的画面。这里,“野旷”指的是野外空旷辽远的景象,而“天低树”则通过视觉上的错觉,表现出树木在广袤天地间显得渺小的特点。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阔,也传递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进一步解读,“野旷天低树”不仅仅是一幅风景画,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在日暮时分,诗人独自停泊于建德江畔,面对无边无际的旷野和低垂的天空,心中涌起阵阵乡愁。这里的“天低树”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刻画,也是诗人内心压抑情绪的一种象征。这种低沉的氛围,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淡淡的哀愁和深邃的情感。
此外,从文学角度来看,“野旷天低树”还体现了孟浩然诗歌的一大特色——情景交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诗人将自己的心境巧妙地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总之,“野旷天低树”是《宿建德江》中极具代表性的诗句之一,它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动人心弦的山水画卷,同时也深刻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人生感慨。阅读这首诗,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还能体会到古人那份细腻而真挚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