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宿于石门原文翻译】一、
《子路宿于石门》出自《论语·宪问》,是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的一段对话,主要讲述了子路在石门住宿时遇到一位隐士,并与之交谈的情节。这段文字虽短,却蕴含了儒家对隐士的态度以及对“仕”与“隐”的思考。
文中通过子路与隐士的问答,展现了隐士对世俗功名的淡泊,也反映出子路作为孔子弟子对仁义之道的坚持。文章虽未直接评论隐士的行为,但通过孔子的评价,可以看出他对隐士持尊重但不完全认同的态度。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子路宿于石门。 | 子路在石门住宿。 |
| 晨门曰:“奚自?” | 守门人问:“你从哪里来?” |
| 子路曰:“自孔氏。” | 子路回答:“从孔子那里来。” |
|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守门人)说:“他是知道做不成还去做的人吗?” |
| 子路不应。 | 子路没有回答。 |
| 他日,子路行以告。 | 后来,子路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 |
|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爱好美色那样爱好美德的人。” |
三、简要分析
这段对话虽然简短,却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对孔子的一种评价,表明孔子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仍坚持推行仁政,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
- “好德如好色”:孔子借此表达对人性中追求道德的渴望,同时也暗含对世人重利轻德的批评。
四、结语
《子路宿于石门》虽为一则小故事,却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仕”与“隐”、“知”与“行”的深层思考。它不仅是对孔子人格的侧面描写,也是对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生动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