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诗词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提到“千里共婵娟”,很多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这句充满诗意与情感的经典诗句。然而,这句诗并非独立存在,它其实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一首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其中“千里共婵娟”描绘了即使相隔千里,人们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的美好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和祝福。而在这句之前,“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则生动地刻画了夜晚月亮移动的景象,以及诗人因思念而辗转难眠的状态。
整首词以问天、问月开篇,通过一系列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最终落脚于对人间亲情的深切关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的句子不仅富有哲理,也道出了人生的无奈与豁达。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为全词的收尾,更是将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推向了高潮。
苏轼的这首词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在于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更因为它触动了无数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千里共婵娟”的意境都让人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温暖与慰藉。每逢佳节倍思亲,当人们抬头仰望那轮皎洁的明月时,总会想起这句诗,仿佛与远方的亲人有了心灵上的连接。
因此,当我们再次吟诵“千里共婵娟”时,不妨回顾一下它的上一句“但愿人长久”,体会那份跨越千山万水的情谊。或许,这就是经典诗词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