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翻译蒲松龄逐句翻译】《促织》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短篇小说,收录于《聊斋志异》之中。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关于“促织”(即蟋蟀)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民的苦难,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古文,以下是对《促织》的逐句翻译与,并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于查阅与学习。
一、文章
《促织》讲述了一个普通百姓因被迫饲养蟋蟀而陷入困境,最终在命运的捉弄下失去一切的故事。故事中,主人公成名因官府征调蟋蟀,不得不四处寻找良种,历经艰辛,甚至不惜用生命去换取一只蟋蟀。然而,即便如此,他也未能逃脱悲剧的命运。文章通过这一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百姓的悲惨处境,以及官僚制度对普通人的压迫。
二、《促织》逐句翻译与原文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成名,字子安,邑人也。 | 成名,字子安,是县里的人。 |
家贫,无以养母,乃为里正。 | 家境贫穷,无法赡养母亲,于是做了里正。 |
里正,民间之职也,凡赋税、徭役,皆由其承之。 | 里正,是民间的一种职务,凡是赋税、劳役,都由他来承担。 |
成名素不善斗,然性好畜虫。 | 成名平时不擅长斗蟋蟀,但喜欢养虫。 |
乡人有以促织为业者,成名亦学之。 | 乡里有人以养蟋蟀为生,成名也跟着学。 |
每岁,必以重金购得良种。 | 每年都要用重金买来优良品种。 |
久之,技艺渐精,遂为远近所称。 | 时间久了,技艺逐渐精湛,被远近的人称赞。 |
时有好事者,闻其名,欲试之。 | 当时有好事的人,听说了他的名声,想试试他的本事。 |
乃出其所蓄,与之角。 | 于是拿出自己养的蟋蟀,与他比试。 |
虫鸣声清越,状若游龙。 | 蟋蟀叫声清脆响亮,样子像游动的龙。 |
成名大喜,以为神。 | 成名非常高兴,认为这是神物。 |
未几,官府有令,征促织。 | 不久,官府下令征集蟋蟀。 |
成名惧,不敢应。 | 成名害怕,不敢应征。 |
里正强之,不得已,乃入山求之。 | 里正强迫他,没办法,只好进山寻找。 |
山深林密,难觅其踪。 | 山林幽深茂密,很难找到蟋蟀的踪迹。 |
数日不得,益困。 | 多天找不到,更加困苦。 |
一日,见一虫,状甚奇。 | 一天,看到一只蟋蟀,样子很奇特。 |
遂捕之,藏于笼中。 | 于是捕捉它,放在笼子里。 |
既归,置之案上,夜半忽鸣。 | 回来后,放在桌上,半夜突然叫起来。 |
成名惊起,视之,则虫跃而起,如飞。 | 成名惊醒,一看,蟋蟀跳起来,像飞一样。 |
举家大喜,以为吉兆。 | 全家都非常高兴,认为是吉祥的预兆。 |
未几,官府至,索促织。 | 不久,官府来了,要蟋蟀。 |
成名献之,官吏大悦。 | 成名献上,官吏非常高兴。 |
于是,成名得以免役。 | 于是,成名得以免除劳役。 |
然后,成名益富,家道渐兴。 | 之后,成名渐渐富裕,家道逐渐好转。 |
时人多羡之,谓其得神助。 | 人们都很羡慕他,说他是得到了神的帮助。 |
然则,世事无常,福祸相依。 | 然而,世事无常,福祸相依。 |
成名终因贪心,复失其虫。 | 成名最后因为贪心,又失去了蟋蟀。 |
于是,家道复坠,贫病交加。 | 于是,家道再次衰落,贫困疾病交加。 |
世人叹之,以为命也。 | 世人叹息,认为这是命运。 |
三、总结
《促织》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紧凑,寓意深刻。蒲松龄通过一个普通人与蟋蟀之间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底层百姓的无奈与挣扎。文章语言简练,人物刻画生动,思想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逐句翻译,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古文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希望本文能为喜爱古典文学的朋友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以上就是【促织翻译蒲松龄逐句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