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祠堂何处寻古诗】《丞相祠堂何处寻》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为: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感慨。
一、诗歌背景总结
项目 | 内容 |
作者 |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 |
体裁 | 七言律诗 |
创作时间 | 约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 |
背景 | 杜甫在成都期间,游览武侯祠后有感而发 |
主题 | 怀古思人,抒发对诸葛亮的敬仰与惋惜 |
二、诗歌内容解析
1.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开篇设问,引出“丞相祠堂”这一地点。
- “锦官城”指成都,说明地点;“柏森森”描绘祠堂周围苍翠的柏树,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
2.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描写祠堂前的景色,绿草如茵,黄鹂鸣叫,但“空”字透露出一种孤寂之感。
- 表现自然之美,也暗示人事已非。
3.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回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
- 赞扬诸葛亮辅佐刘备和刘禅两代君主,鞠躬尽瘁的精神。
4.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感叹诸葛亮北伐未成便病逝五丈原。
- 抒发对英雄壮志未酬的惋惜,也引发后人无限感慨。
三、诗歌艺术特色
特点 | 解析 |
情景交融 | 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紧密结合,情景相生 |
对仗工整 | 颔联、颈联对仗严谨,符合律诗要求 |
借古抒怀 | 借诸葛亮之事,抒发自身情怀与时代感慨 |
意境深远 | 语言简练,意境开阔,富有哲理意味 |
四、思想情感总结
杜甫通过《丞相祠堂何处寻》,不仅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也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既有对历史人物的赞美,也有对现实社会的思考。这种借古抒怀的手法,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
五、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诗名 | 《丞相祠堂何处寻》 |
作者 | 杜甫 |
类型 | 七言律诗 |
内容 | 怀古思人,抒发对诸葛亮的敬仰与惋惜 |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对仗工整、意境深远 |
思想情感 | 表达对英雄的敬仰,感叹人生无常,抒发忧国情怀 |
结语:
《丞相祠堂何处寻》是一首充满历史厚重感与个人情感的佳作,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它不仅是对诸葛亮的颂扬,更是对理想与忠诚的呼唤。
以上就是【丞相祠堂何处寻古诗】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