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谁】“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东晋时期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故事。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不愿为了微薄的俸禄而丧失尊严和气节,体现了高尚的品格与坚定的操守。
一、
“不为五斗米折腰”最早见于《晋书·陶潜传》:“(陶渊明)尝为彭泽令,公田悉令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自以不能及,遂去职。”后人用“不为五斗米折腰”来形容人有骨气、不趋炎附势、不为金钱所动。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他的诗文多描写自然、田园生活,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他因不满当时官场腐败,毅然辞官归隐,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
二、表格:不为五斗米折腰相关人物及背景
项目 | 内容 |
成语出处 | 《晋书·陶潜传》 |
出处原文 | “不为五斗米折腰” |
人物 | 陶渊明(陶潜) |
朝代 | 东晋 |
身份 | 文学家、诗人、隐士 |
故事背景 | 曾任彭泽县令,因不愿向督邮低头而辞职归隐 |
成语含义 | 不为微小利益或权势低头,保持人格尊严 |
精神内涵 | 坚持原则、不慕荣利、追求精神自由 |
后世影响 | 成为中华文化中高洁人格的象征,常用于赞美有气节之人 |
三、结语
“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仅是陶渊明个人选择的写照,更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格尊严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这一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面对诱惑与压力时,不忘初心,坚守本心。
以上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谁】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