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以文风雄奇峭拔、议论精辟著称。他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始终坚守正道,不改其志。其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便是他被贬潮州途中所作的一首诗,情感深沉,意境苍凉,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愤与无奈。
这首诗的背景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因上《论佛骨表》劝谏皇帝不要迎奉佛骨,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在前往潮州的路上,他经过蓝关(今陕西蓝田一带),写下了这首诗,寄给他的侄孙韩湘。诗中既有对自身遭遇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的期许,更流露出对亲人深切的思念。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题目本身便透露出一种沉重的情绪。“左迁”即贬官,古代官职升降有左迁、右迁之分,左迁为降职,右迁为升职。韩愈此时虽身陷困境,却仍以诗言志,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国家、对百姓的忠诚,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
诗中写道:
>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 本为圣朝除弊事,敢将衰朽惜残年。
>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四句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首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写出了自己因直言进谏而一夜之间被贬的突变,既表现出政治斗争的残酷,也流露出对朝廷的失望与无奈。第二句“本为圣朝除弊事,敢将衰朽惜残年”,则表明自己虽年迈体衰,但仍愿为国效力,体现出一种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第三句“知汝远来应有意”,则是对侄孙韩湘的关切,暗示他此行可能有特殊目的。最后一句“好收吾骨瘴江边”,则流露出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也暗含着对未来的悲观预期。
整首诗情感复杂,既有对个人命运的哀叹,也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更有对亲人的深情寄托。韩愈虽身处逆境,却不失气节,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位士人的写照。它让我们看到,在动荡的时代中,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坚守初心,如何在困顿中寻找希望。韩愈的这首诗,至今仍能引起后人共鸣,正是因为它超越了时空,触及了人性中最真实的情感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