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服务限时办结制度范本】为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优化群众办事体验,切实落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要求,进一步规范便民服务流程,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特制定本便民服务限时办结制度。该制度旨在通过明确时限、规范流程、强化监督,确保各项便民服务事项在规定时间内高效完成,真正实现“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一、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乡镇便民服务窗口等面向群众的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包括但不限于行政审批、公共服务、政策咨询、证件办理等日常事务。凡涉及群众利益、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事项,均应纳入限时办结管理范围。
二、基本原则
1. 依法依规:所有服务事项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执行,不得擅自增设审批环节或延长办理时间。
2. 公开透明:服务事项、办理流程、所需材料、办理时限等信息应当向社会公开,便于群众查询和监督。
3. 高效便捷:坚持“能简则简、能快则快”的原则,最大限度减少群众等待时间,提高办事效率。
4. 责任明确:明确各岗位职责,落实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确保责任到人、服务到位。
三、办理时限规定
1. 常规事项:对材料齐全、符合法定条件的常规性业务,应在受理后1个工作日内办结。
2. 复杂事项:对于需要多部门协同办理或涉及现场核查的事项,应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并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最终决定。
3. 紧急事项:对涉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如突发情况、特殊群体需求等,实行“绿色通道”机制,优先办理,确保及时响应。
四、工作流程
1. 受理登记:群众提交申请后,工作人员应认真核验材料,填写《便民服务受理登记表》,并明确告知办理时限。
2. 内部流转:根据事项性质,由相关责任人或部门进行内部流转处理,确保流程顺畅。
3. 结果反馈:办理完成后,应及时通知申请人,并提供书面或电子版结果,必要时进行回访,了解群众满意度。
五、监督与考核
1. 内部督查:设立专门的督查小组,定期对各窗口单位的服务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群众评价:推行“好差评”制度,鼓励群众对服务质量和办理时效进行评价,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3. 问责机制:对未按期办结、推诿扯皮、态度恶劣等行为,按照相关规定严肃追责,确保制度有效落实。
六、附则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相关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确保制度落地见效,真正发挥便民利民的作用。
结语:
便民服务限时办结制度是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增强群众获得感的重要举措。通过制度化、规范化、高效化的管理方式,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快办”转变,切实打造群众满意、社会认可的现代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