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_初中记叙文】那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三,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课桌上,我坐在座位上,手里握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那是妈妈让我带去给李老师的一张“爱心捐款单”,说是学校组织的为山区孩子捐书活动。
我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任务,没想到却成了我人生中一次难忘的经历。
那天中午,我拿着纸条走进了办公室。李老师正在批改作业,听到我的声音,抬起头来笑了笑:“小明啊,你来了。”她一边说,一边放下手中的红笔。
“老师,这是……”我把纸条递过去,声音有点低,“是让咱们班同学捐书的。”
李老师接过纸条,看了看,然后抬头看着我:“你家是不是不太宽裕?”
我愣了一下,没说话。其实,我知道她为什么会这么问。我家的情况确实不算好,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有我和妈妈两个人。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妈妈一直教育我要学会分享、学会帮助别人。
李老师没有再多问,只是轻轻地说:“你先回去吧,下午我们开个班会,大家都会知道这件事。”
那天下午的班会上,李老师讲了很多关于山区孩子的故事,她说那些孩子每天要走很远的山路去上学,书包里只有一本破旧的课本,甚至连铅笔都舍不得用。她说,每一份爱心,都能给他们带来一点点希望。
我坐在座位上,听着听着,心里突然有些酸涩。我想起自己平时总是抱怨书包太重,抱怨作业太多,可那些孩子连一本完整的书都可能没有。
放学后,我走在回家的路上,脑子里全是李老师说的话。我忽然意识到,原来“慷慨”不只是给钱或送东西,更是一种愿意付出、愿意分享的心。
第二天,我悄悄把妈妈准备好的零花钱放进了班级的捐款箱。我没有告诉任何人,但当我看到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书籍和文具时,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也变得“慷慨”了起来。
后来,我们班一共捐出了几十本书,还有文具、笔记本,甚至还有几件旧衣服。这些物品被装进大箱子,由学校统一寄往山区。
几个月后,我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山区学校的感谢信。信中说,孩子们第一次拿到了属于自己的课本,他们开心得不得了。读着信,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那一刻,我明白了:真正的慷慨,不是因为你有多少钱,而是你愿意伸出双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从那以后,我不再觉得“慷慨”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愿意,就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