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刺客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重要篇章,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该篇主要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几位著名的刺客事迹,如专诸、聂政、荆轲等,展现了他们在乱世中为报恩、尽忠或完成使命而奋不顾身的精神风貌。这些人物虽身处边缘,却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原文选段
> 专诸者,吴人也。
> 伍子胥贤,去楚,之吴,吴王僚方在位。公子光曰:“诸侯皆畏楚,楚之强,天下莫能敌。”伍子胥曰:“臣闻吴有贤人,可得而用也。”乃以五百金与专诸,使事公子光。
> 光既得专诸,欲杀吴王僚,以自立。……
> 专诸遂饮,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死。左右大乱,专诸亦死。
> 光遂自立,是为吴王阖闾。
>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
> 父诛于韩,政为兄报仇,杀韩相侠累,遂自刑其面,抉其目,自屠出。……
> 聂政之姊聂荌闻之,曰:“吾闻其名,不与其兄同死,不义。”乃往,哭其尸曰:“嗟乎!士固有志,不辱其名。”遂伏尸而死。
> 荆轲者,卫人也。
> 好读书击剑,以术说燕太子丹,太子丹以为贤,厚遇之。……
> 荆轲至秦,献图于秦王,图穷匕见,轲持匕首揕秦王,秦王惊,拔剑,剑坚,不能出。……
>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轲以匕首击之,误中铜柱。秦王复击轲,断其左股。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遂死。
二、翻译解析
专诸:他是吴国人。伍子胥认为他很有才能,便将五百两黄金送给他,让他去辅佐公子光。后来公子光想刺杀吴王僚,专诸便借着献酒的机会,用匕首刺杀了吴王僚,自己也被杀。最终公子光登基为吴王。
聂政:他是轵地深井里的人。他的父亲被韩国人杀害,他为了给兄长报仇,杀了韩相侠累,之后毁容自尽,以免被人认出。他的姐姐听说后,也来到现场,哭着说:“我听说他是个有志之人,不愿与兄长一同死去,这是不义。”于是她伏在弟弟尸体上悲痛而亡。
荆轲:他是卫国人,喜欢读书和击剑,曾向燕太子丹进谏。太子丹对他非常敬重。荆轲奉命前往秦国,献地图给秦王,地图展开时露出匕首,荆轲拿起匕首刺向秦王,但秦王躲开,匕首未能命中。荆轲追打秦王,但被秦王击败,最后被杀。临死前他笑着说:“事情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我想活捉你,逼你答应结盟,回报太子。”
三、人物精神与历史意义
《刺客列传》不仅记录了刺客们的壮举,更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性的复杂。他们并非单纯为了杀人而行动,而是出于对正义、忠诚或情感的执着。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
虽然刺客的行为常被视为暴力与血腥,但在那个群雄争霸、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们的选择往往是一种无奈的抗争方式。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中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个人意志在历史洪流中的独特作用。
四、结语
《刺客列传》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文化的传承。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时代的英雄气概,也引发了对忠诚、牺牲与责任的思考。无论是专诸的决绝、聂政的果敢,还是荆轲的悲壮,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