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18页)】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气压带和风带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全球气候分布、季风现象以及天气变化的基础。本部分内容涵盖了气压带的形成、风带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高考地理中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一、气压带的形成
地球表面由于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分布,导致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压带。这些气压带主要由热力原因和动力原因共同作用形成。
1. 赤道低压带(热带低压带)
赤道附近受太阳辐射强烈,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区,称为赤道低压带。该区域多对流雨,降水丰富。
2. 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空气在赤道上升后,在高空向两极流动,约在南北纬30°附近下沉,形成高压带。该区域气候干燥,如撒哈拉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3. 副极地低压带(极锋低压带)
在南北纬60°附近,来自极地的冷空气与中纬度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导致空气抬升,形成低压带。
4. 极地高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地区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带。该区域气候寒冷,降水稀少。
二、风带的分布
风带是由气压差异引起的水平气流运动,分为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1. 信风带(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
在赤道低压带与副热带高压带之间,风从副热带高压流向赤道低压,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信风带影响热带地区的气候,如非洲的热带草原气候。
2. 西风带(中纬西风带)
在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之间,风从副热带高压流向副极地低压,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西风带控制区域多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欧洲西部。
3. 极地东风带
在极地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之间,风从极地高压流向副极地低压,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该风带风力较弱,影响范围有限。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由于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会随之发生季节性的位移。
- 夏季:气压带整体向北移动,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增强,西风带也北移。
- 冬季:气压带整体向南移动,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减弱,西风带南移。
这种季节移动对季风气候有重要影响,例如亚洲的季风气候就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密切相关。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 降水分布
- 低压带多降水,如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
- 高压带降水少,如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2. 气候类型
- 赤道低压带控制下为热带雨林气候;
- 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为热带沙漠气候;
- 西风带控制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 极地高压带控制下为极地气候。
3. 风向与风力
不同风带带来的风向和风力不同,影响沿海地区的气候特征。
五、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赤道低压带的特点?
A. 多对流雨
B. 气温高
C. 风力强
D. 空气上升
答案:C
解析:赤道低压带因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多为上升气流,风力较弱。
例题2: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的地区,通常气候特点是?
A. 高温多雨
B. 温和湿润
C. 干旱少雨
D. 寒冷干燥
答案:C
解析:副热带高压带为下沉气流,降水少,气候干燥。
六、总结
气压带和风带是大气环流的基本格局,它们的分布和移动直接影响全球的气候类型和天气变化。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理解自然地理现象,也为后续学习气候、水文、生态系统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温馨提示:建议结合地图进行学习,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图,加深理解。同时,关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这对于分析季风、洋流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