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高血压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专家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进行了全面修订,并于2018年发布了新版指南。这一版本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内容,更加贴近我国人群的实际情况,为基层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科学、实用的参考依据。
一、指南修订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超过3亿,但控制率仍然较低。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及时更新高血压防治指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8年版指南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高血压的定义、诊断标准、风险评估、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调整,旨在提高高血压的早期识别率、规范诊疗流程,并推动全民健康水平的提升。
二、高血压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根据2018年版指南,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仍沿用“血压≥140/90 mmHg”作为主要依据,但特别强调了“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自测血压”的重要性。对于疑似高血压患者,建议通过多次测量和不同时间段的血压记录来确认诊断,避免误诊和漏诊。
此外,指南还首次引入了“白大衣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的概念,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血压状况,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三、高血压的风险评估与分级管理
高血压并非孤立的疾病,它常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并存,构成复合型风险。2018年版指南特别加强了对高血压患者整体心血管风险的评估,提出了“风险分层”管理理念。
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合并症情况以及靶器官损害程度,将高血压分为不同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例如,对于低危患者,主要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而对于中高危患者,则需要联合药物治疗,并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
四、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
指南明确指出,生活方式干预是高血压防治的基础,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合理饮食:减少钠盐摄入,增加富含钾、镁、钙的食物;
-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 控制体重:BMI控制在18.5~23.9之间;
- 戒烟限酒:彻底戒烟,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 保持良好心态:减轻压力,保证充足睡眠。
这些措施不仅能有效降低血压,还能改善整体健康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五、药物治疗原则与个体化方案
对于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血压仍无法达标或存在明显靶器官损害的患者,指南建议尽早启动药物治疗。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合并症、血压水平等进行个体化调整。
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指南强调,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同时减少不良反应,是当前高血压治疗的重要方向。
六、特殊人群的管理建议
针对老年人、孕妇、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指南也给出了具体的管理建议。例如,老年高血压患者应注重血压平稳下降,避免过快降压导致脑供血不足;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则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安全的降压药物。
七、结语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不仅是临床医生的重要参考工具,也为广大高血压患者提供了科学、系统的健康管理指导。通过普及高血压知识、推广科学防治方法,我们有望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控制”的目标,真正实现全民健康。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高血压带来的健康挑战,让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个健康、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