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约数与最大公约数_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基本概念。
2. 能够找出两个或多个数的公约数,并确定其中的最大公约数。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意义,掌握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 难点: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最大公约数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
-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练习纸
- 学具: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铅笔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比如要将一块长方形的布料剪成同样大小的小块,而且不能有剩余。这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公约数”这一概念。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感知“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含义。
2. 新知讲解(15分钟)
(1)什么是公约数?
如果一个数能同时被两个或多个整数整除,那么这个数就是它们的公约数。
例如:6 和 8 的公约数是 2,因为 6 ÷ 2 = 3,8 ÷ 2 = 4,都能整除。
(2)什么是最大公约数?
在所有公约数中,最大的那个数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例如:6 和 8 的最大公约数是 2。
(3)如何找最大公约数?
方法一:列出每个数的所有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共因数,其中最大的就是最大公约数。
例如:
- 6 的因数有:1、2、3、6
- 8 的因数有:1、2、4、8
- 公共因数是:1、2
- 最大公约数是:2
方法二:用短除法找出最大公约数。
步骤如下:
1. 用一个能同时整除两个数的质数去除。
2. 把商继续除下去,直到两个商互质为止。
3. 所有除数相乘的结果就是最大公约数。
例如:求 12 和 18 的最大公约数:
```
2 | 12 18
3 |69
|23
```
除数是 2 和 3,所以最大公约数是 2 × 3 = 6。
3. 巩固练习(15分钟)
教师出示几道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答案。
题目示例:
- 找出 10 和 15 的最大公约数。
- 写出 12 和 20 的所有公约数,并指出最大公约数。
- 用短除法计算 24 和 36 的最大公约数。
4. 拓展应用(10分钟)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小明有 24 支铅笔和 36 张纸,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几个同学,每份数量相同,且没有剩余。最多可以分给几个同学?”
引导学生分析: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 24 和 36 的最大公约数,从而得出最多可以分给 12 个同学。
5. 总结与作业(5分钟)
-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概念、找法以及实际应用。
- 布置作业: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并尝试在生活中寻找一个使用最大公约数的例子。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识;通过多种方法讲解,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练习和实际应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后续教学中可进一步拓展到分数约分等更深层次的知识点。
---
备注:本教案为原创内容,适用于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