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随笔1】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语文课常常被贴上“枯燥”或“无用”的标签。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这门学科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思维训练的价值。语文不仅仅是识字、阅读和写作,更是一种语言的审美、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碰撞。
记得有一次,我在讲解《背影》这篇课文时,原本只是按照教材的结构来分析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然而,在课堂上,一位学生突然问:“老师,为什么作者只写父亲的背影,而不写他的脸?”这个问题让我愣了一下,也让我意识到,也许我们习惯了从“标准答案”出发去解读文本,却忽略了学生真实的思考和感受。
于是,我决定改变教学方式,不再一味地灌输知识点,而是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我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车站,看着父亲的背影渐渐远去。他们开始描述自己的情绪:有的说心里酸酸的,有的说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失落,还有的说仿佛看到了自己父亲的身影。
那一刻,我意识到,语文教学的核心并不是教学生如何答题,而是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心去理解世界、表达自我。语文课应该是一场心灵的旅行,而不是一场考试的准备。
当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容易。它需要教师有更强的引导能力,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考习惯。但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我发现,当学生真正投入到文本中时,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都在悄然提升。
语文教学,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更应是情感的共鸣与思想的启迪。我希望,在未来的课堂上,能够继续探索更多贴近学生心灵的教学方式,让语文不再是“被学习”的科目,而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语文教学随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