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教案《落叶树和常青树》含反思】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幼儿初步了解落叶树和常青树的基本特征及区别。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两种树木的不同。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增强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活动准备:
- 图片资料(落叶树如枫树、梧桐;常青树如松树、冬青)
- 实物树叶(落叶树和常青树的叶子各若干)
- 课件或PPT展示
- 绘画材料(纸、彩笔等)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出示不同种类的树木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见过这些树吗?它们有什么不一样?”鼓励幼儿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树。
2. 观察与讨论(10分钟)
教师分发不同种类的树叶给幼儿,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叶子的形状、颜色和质地。然后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你手中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摸起来有什么感觉?它会掉吗?”
3. 教师讲解(10分钟)
教师结合图片和实物,讲解落叶树和常青树的区别:
- 落叶树:在秋天会掉叶子,冬天叶子全部掉落,如枫树、梧桐。
- 常青树:一年四季都有叶子,不会完全脱落,如松树、冬青。
同时,引导幼儿理解为什么有些树会落叶,有些不会,帮助他们建立初步的自然知识概念。
4. 游戏巩固(10分钟)
开展“找朋友”游戏:将树叶贴在黑板上,幼儿根据老师的提示,找出属于落叶树或常青树的叶子,并贴到相应的区域。
5. 延伸活动(5分钟)
教师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自己喜欢的树,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我画的是会变色的树”、“我画的是永远不会掉叶子的树”。
四、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观察和操作为主,注重幼儿的参与感和兴趣激发。通过实物观察和互动游戏,孩子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落叶树和常青树的不同之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 部分幼儿对“落叶”和“常青”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需要在今后的活动中加强生活经验的引导。
2. 时间安排略显紧凑,个别环节可以适当延长,给予更多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3. 个别幼儿在小组讨论中表现较为被动,教师应多关注他们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表达。
今后在设计类似活动时,可以结合更多的户外观察,让幼儿在真实环境中学习,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索欲望。
五、家园共育建议:
建议家长带孩子外出散步时,注意观察路边的树木,引导孩子分辨哪些是落叶树,哪些是常青树,增强亲子互动的同时,拓展孩子的自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