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术后并发无名动脉大出血的抢救体会】在临床工作中,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常见的急救手段,常用于上呼吸道梗阻、长期机械通气或需要保持气道通畅的患者。尽管该手术操作相对成熟,但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其中无名动脉大出血是极其严重且危险的一种,一旦发生,往往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高,因此及时识别与有效处理至关重要。
无名动脉(又称头臂干)是主动脉弓的主要分支之一,供应头部和上肢的血液。其位置较深,周围结构复杂,在气管切开术中若操作不当或局部解剖结构异常,可能导致血管损伤,进而引发大出血。此类出血具有突发性强、出血量大、止血困难等特点,常表现为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意识改变等,甚至可迅速导致休克或猝死。
对于气管切开术后并发无名动脉大出血的患者,早期识别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临床表现多为术中或术后短时间内出现剧烈咳嗽、咯血、颈部肿胀、呼吸急促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因出血迅速而出现意识丧失。此时应立即进行紧急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监测、颈部触诊、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血管造影)等,以明确出血部位及程度。
在抢救过程中,首要任务是稳定患者生命体征,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必要时需立即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升压药物、输血等支持治疗。同时,应迅速采取止血措施,包括压迫止血、使用止血纱布或凝血酶等局部止血材料。若出血无法控制,应及时联系外科团队进行紧急手术探查,必要时行血管修补或结扎术。
此外,预防措施同样不可忽视。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解剖结构,尤其是有颈部手术史、肿瘤病史或血管异常者;术中操作应严格遵循规范,避免盲目分离或过度牵拉;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特别是颈部肿胀、出血倾向等指标,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总之,气管切开术后并发无名动脉大出血虽然少见,但后果严重,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加强术前评估与术中操作规范,同时提升对突发性大出血的应急处理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风险,提高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