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教学设计9】一、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昆明雨季的独特景象和人文风情。通过作者对昆明雨的深情回忆,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感悟。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感染力,适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中描写昆明雨的词语和句式。
-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景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作者对昆明雨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细节描写昆明的雨,体会其情感表达。
- 难点:
理解作者在描写中蕴含的情感变化,体会“雨”背后的文化与生活气息。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背景音乐(如雨声、轻柔的钢琴曲)。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作者汪曾祺的相关资料,思考“你印象中的雨是什么样的”。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雨声的音频,提问:“同学们,听到雨的声音,你们想到了什么?是江南的细雨,还是北方的暴雨?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一篇关于‘雨’的文章——《昆明的雨》。”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描写昆明雨的语句。
2. 教师提问:
- 文中提到的昆明雨有哪些特点?
- 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特点的?
3.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归纳:昆明的雨是“绵长的”、“温柔的”、“富有诗意的”。
(三)精读品味(15分钟)
1. 教师选取几段典型语句进行赏析:
-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
- “青头菌、牛肝菌,干巴菌、鸡枞……”
- “卖花的妇人把花插在竹筒里,挂在肩上,走来走去。”
2. 学生分组讨论:
- 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最打动你?为什么?
- 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细节传达情感的?
3. 教师总结:作者通过对雨中景物、人物、食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温暖、宁静、充满生机的生活氛围。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说说“你心中的雨是什么样子的?”
2. 学生分享后,教师展示不同地区的雨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雨文化。
3. 拓展阅读:推荐汪曾祺其他作品,如《端午的鸭蛋》《故乡的食物》,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与生活情趣。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
- 《昆明的雨》不仅是一篇写景散文,更是一首关于生活的诗。
-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有美,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感受。
六、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雨》,要求写出你心中雨的特点和感受。
2. 阅读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比较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与语言魅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语言细节的分析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与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