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垂緌饮清露)原文及赏析】《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如下:
>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以“蝉”为题,借物抒怀,通过描写蝉的生活习性和鸣叫特点,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与对世俗功利的淡泊态度。
一、原文解析
第一句:垂緌饮清露
“垂緌”指的是蝉的触须,形似下垂的冠缨,古人常以此比喻高洁之士。“饮清露”则是说蝉不食凡间之物,只饮清晨的露水,象征其清白、脱俗的品性。这一句描绘了蝉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也暗含了诗人对高尚人格的向往。
第二句:流响出疏桐
“流响”指蝉鸣声悠长,“疏桐”是稀疏的梧桐树。蝉栖息在高处的梧桐枝头,鸣声传出,声音清越悠远。这句诗不仅写出了蝉的鸣叫之美,也暗示了它所处的环境高雅、清净。
第三句:居高声自远
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蝉因栖于高处,所以它的声音自然传得远,不需要借助外力。这里既是对蝉的客观描述,也是诗人借物言志,表达自己虽身处高位,但声名远播并非依靠权势或外力,而是源于自身的德行与才学。
第四句:非是藉秋风
“藉”意为凭借、依靠。“秋风”常象征肃杀、萧瑟,也暗示外界的助力。诗人在此强调,蝉的鸣声之所以能传得远,并不是因为借助了秋风的力量,而是因为它本身处于高处,声自远达。这一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清高品格的自信。
二、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1. 托物言志,寓意深远
李商隐善于以物寄情,借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本诗看似写蝉,实则借蝉喻人,表现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追求和对世俗功利的蔑视。
2. 语言简练,意境高远
全诗仅二十字,却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清幽,给人以宁静致远之感。
3. 哲理深刻,耐人寻味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句,不仅是对蝉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它启示人们,真正的名声与成就,应来自内在的修养与品德,而非依赖外在条件。
三、结语
《蝉》一诗虽短,却蕴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哲理意味。它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的诗作,更是一篇寄托理想、抒发情怀的佳作。李商隐通过对蝉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高洁人格的追求,同时也向世人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来自于内心的纯净与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