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初授官题高冠草堂》译文及鉴赏】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风雄浑豪放,尤其擅长描写边疆风光与军旅生活。然而,在他早期的仕途经历中,也有一首诗表达了他对仕途初启时的心理状态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便是《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一、原文
> 三十作明经,五十官未立。
> 愧无青云志,徒有白首心。
> 今日从官去,还家谢故林。
> 高冠山下路,独行思旧音。
二、译文
我三十岁才考中明经科,到了五十岁却仍未获得一官半职。
心中愧疚,没有飞黄腾达的志向,只是一腔白发之心。
如今终于被任命为官,回乡告别昔日的树林。
走在高冠山下的小路上,独自行走,思念往日的宁静。
三、赏析
这首诗写于岑参初任官职之时,是他仕途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透露出诗人对仕途的复杂心理。
首句“三十作明经,五十官未立”,点明了诗人早年苦读、科举多年却未得志的经历。明经科是唐代科举的一种,虽不如进士科那样受重视,但也是入仕的重要途径。岑参在三十岁时才通过考试,说明其求学之路并不平坦。而到了五十岁仍未能获得一官半职,更显其仕途之坎坷。
“愧无青云志,徒有白首心”一句,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自责与无奈。他并非没有远大志向,只是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这里的“青云志”象征着高官厚禄、功成名就的理想;而“白首心”则代表了他年迈仍不得志的悲凉。
后两句“今日从官去,还家谢故林”,则是诗人面对新职位时的真实心态。虽然得到了官职,但他并未感到兴奋,反而选择回到家乡,告别曾经的隐居之地。这不仅体现出他对田园生活的眷恋,也反映出他对仕途的某种疏离感。
最后一句“高冠山下路,独行思旧音”,描绘了一个孤独的身影,走在熟悉的小路上,回忆往昔的宁静与自由。这种情感,既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的怀念,也是一种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
四、总结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虽篇幅不长,但情感深沉,语言简练,展现了岑参在仕途初期的复杂心境。他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既有对官场的期待,也有对隐逸生活的留恋。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写照,也反映了当时许多士人在仕途与归隐之间的挣扎。
在唐代,许多文人因仕途不顺而选择归隐,岑参也不例外。然而,他最终还是走上了仕途,成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诗正是他人生转折点的一个缩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