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作品以豪放派风格著称,常常展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慨。《山鬼谣·问何年》是辛弃疾的一首经典之作,通过对山川自然的描写,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原文如下:
问何年、此山来?定谁种、梧桐缺?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这首词开篇即以疑问句起笔:“问何年、此山来?”仿佛是在向天地发问,探寻这座山的来历,给人一种神秘而悠远的感觉。接下来的“定谁种、梧桐缺?”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追问,不仅是在问山,更是在问这世间万物的起源,以及那些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故事。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的画面,空荡的城市中传来号角声,声音穿过垂柳的小路,增添了几分萧瑟之感。“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这里将现实与传说结合,提到蓬莱仙岛上的旧事,让人不禁回忆起往昔的美好,但这一切都已如烟云般消散,只剩下迷茫的雾气笼罩。
最后,“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通过夕阳、寒鸦和流水这些意象,勾勒出一幅苍凉的乡村晚景图。夕阳西下,寒鸦成群飞过,溪水环绕着孤独的村庄,整个画面充满了凄美和无奈,也映射出作者内心的惆怅与失落。
从鉴赏的角度来看,《山鬼谣·问何年》不仅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作品,更蕴含了深刻的历史反思和社会批判。辛弃疾以山为背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他借用山鬼这一神话形象,暗示了人类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渺小与无助,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动荡中人们的迷茫与挣扎。
此外,这首词的语言优美而富有韵律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词既具有艺术感染力,又不失思想深度。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融为一体,使读者在欣赏其文字之美时,也能感受到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总之,《山鬼谣·问何年》是辛弃疾词作中的精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后世研究宋词的重要资料。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文化意义上来说,这首词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