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公开课)

一、教材分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选自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女士所著的回忆录。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真实地再现了父亲李大钊在被捕前后的感人场景,展现了革命先烈坚定的信仰和无畏的精神。本文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是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革命历史事件了解不多,对于李大钊这样的英雄人物的认识也较为模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重点句子含义;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李大钊同志的伟大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感悟。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资料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斗争的历史短片,引出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重要地位。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吗?”从而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圈画出生字词并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解答疑问。接着组织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效果,并简要概括各部分内容。

(三)精读品味

1. 分析第一部分(被捕前)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父亲日常生活细节的语句,如“他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起床”、“家里人都习惯了这种规律”,思考这些描写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背后又隐藏着什么不平凡的意义?

2. 探讨第二部分(被捕时)

结合具体事例说明当时社会环境恶劣以及敌人凶残狡猾的表现。同时注意体会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将父亲镇定自若的态度与其他人的慌乱形成鲜明对照,突出其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3. 阅读第三部分(法庭上)

重点讲解父亲临危不惧、从容就义的情景,让学生想象自己身处其中会有什么感受?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能更好地触动心灵深处那份敬仰之情。

4. 总结第四部分(牺牲后)

最后带领大家回顾全文,强调李大钊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永存于世,并激励同学们继承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四)拓展延伸

组织一场小型辩论赛,题目可以设置为“如果我是李大钊,我会怎么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日常生活细节

被捕时——镇定自若

法庭上——从容就义

牺牲后——精神永存

八、作业布置

1. 抄写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查阅更多关于李大钊的事迹资料,撰写一篇读后感。

九、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教育。不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时间安排稍显紧凑,个别环节未能充分展开;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还需进一步改进教学策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