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女娲造人》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神话故事,该单元的主题是“探索人类起源”。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和生命的认知,感受神话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神话故事的价值。此外,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知识了解较少,教师应适当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能够复述故事情节,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女娲造人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认识到科学技术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来丰富文章内容。
难点:区分神话传说与科学事实之间的关系,正确评价两者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宇宙起源的视频短片,让学生思考“我们从哪里来?”这一问题。然后引入课题《女娲造人》,并简单介绍本文作者袁珂及其作品风格。
(二)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
2.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纠正读音错误;
3.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
(三)精读课文
1. 提问:“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开头部分;
2. 讨论:“女娲是如何造人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描述具体场景;
3. 思考:“女娲造人体现了什么精神品质?”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感受。
(四)拓展延伸
1. 比较阅读:将《女娲造人》与其他版本的“女娲造人”故事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
2. 小组活动:每组选择一个现代科技成就,尝试用神话的形式编写一则小故事;
3. 写作练习:以“如果我是科学家”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
(五)总结归纳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神话故事虽充满幻想色彩,但其中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希望同学们既能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又能保持理性思维,追求真理。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2. 阅读一本有关中国古代神话的书籍,并写下读后感;
3. 利用周末时间参观当地博物馆或科技馆,撰写参观心得。
七、板书设计
女娲造人
- 女娲形象:勤劳智慧、富有爱心
- 神话特点:夸张变形、寓意深远
- 科技发展:科学技术才是硬道理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讨论不够深入等。今后还需进一步改进教学策略,力求让每位同学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