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由于宦官专权、外戚干政以及地方豪强势力崛起,导致中央集权严重削弱,最终爆发了黄巾起义,使整个国家陷入混乱。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各地诸侯纷纷割据称雄,形成了群雄并起的局面。其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后基本统一了北方;刘备则借助诸葛亮等人的辅佐,在益州站稳脚跟;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在江东地区建立了稳固的统治。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自立,国号大魏,史称曹魏。同年十月,汉献帝刘协被迫禅位,标志着东汉灭亡和三国时代的开端。随后,刘备于次年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孙权虽未正式称帝,但事实上已掌控江东,并逐渐向独立王国方向发展。至公元263年,魏国灭亡蜀汉;两年后司马炎篡魏建晋,于280年消灭东吴完成统一,三国时代宣告结束。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三国时期属于东汉之后的一个全新历史阶段,而非西汉或东汉的一部分。这段历史不仅孕育了许多著名战役与英雄人物,还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军事思想及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