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的译文】“鹬蚌相争”是中国古代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出自《战国策·赵策》。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双方因争夺利益而发生冲突,结果却让第三方得利。故事内容虽简短,但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则寓言,以下是对“鹬蚌相争”的原文及其翻译的总结,并附上中英文对照表格,帮助读者更清晰地掌握其含义。
一、原文与翻译总结
原文: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于是相持而不能去,遂为渔者所得。”
翻译:
一只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一只鹬鸟飞来啄它的肉。河蚌立刻闭合,夹住了鹬鸟的嘴。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你就会变成死蚌。”河蚌也说:“你今天不走,明天不走,你也会变成死鸟。”于是它们互相僵持,谁也不让,最后都被渔夫抓走了。
二、中英文对照表
| 中文原文 | 英文翻译 |
| 蚌方出曝 | The clam was basking in the sun. |
| 而鹬啄其肉 | And the sandpiper pecked at its flesh. |
| 蚌合而钳其喙 | The clam closed its shell and clamped its beak. |
|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 If it doesn’t rain today, or tomorrow, you will be a dead clam. |
| 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 The clam also said: If you don’t come out today, or tomorrow, you will be a dead sandpiper. |
| 于是相持而不能去 | So they held on to each other and could not move. |
| 遂为渔者所得 | They were eventually caught by a fisherman. |
三、寓意总结
“鹬蚌相争”这一寓言告诉我们:
- 不要因小失大:在争执中忽视了更大的风险,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 合作胜于对抗:面对共同威胁时,应寻求和解而非对抗。
- 第三方受益:当双方陷入僵局时,往往会让旁观者获利。
四、结语
“鹬蚌相争”的故事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不仅适用于古代的战争与政治,同样适用于现代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与利益冲突。通过理解并运用这个故事的寓意,我们可以在面对矛盾时更加理性、成熟。
如需进一步探讨类似寓言或文化典故,欢迎继续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