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脱而出的意思及出处】“颖脱而出”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在众多之中脱颖而出,表现出色、与众不同。该成语多用来赞美一个人的才华或能力超群,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出众的才能。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颖脱而出 |
拼音 | yǐng tuō ér chū |
释义 | 比喻人的才能或事物的特色在群体中明显地显露出来,超出一般。 |
近义词 | 脱颖而出、出类拔萃、卓尔不群 |
反义词 | 泥牛入海、埋没无闻、平庸无奇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人在才智、能力或表现上的突出 |
二、成语出处
出处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
原文 |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岂特其末见哉!’” |
释义 | 毛遂自荐时说,如果自己早被放在囊中,就能像锥子一样尖锐地刺出来。比喻有才能的人一旦有机会,就会显露出自己的才华。 |
三、使用示例
1. 他在团队中表现突出,可谓颖脱而出,很快得到领导的重用。
2. 这位年轻歌手凭借独特的嗓音和舞台魅力,颖脱而出,成为乐坛新星。
3. 在众多参赛者中,她以优异的成绩颖脱而出,成功晋级决赛。
四、总结
“颖脱而出”源自《史记》,原意是比喻人才如锥子置于囊中,终会显露锋芒。现在广泛用于形容人在某一方面表现出色、脱颖而出。这个成语不仅富有文学色彩,也常用于鼓励人们积极展现自我、发挥潜能。
通过了解成语的含义与出处,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语言表达方式,还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中对人才和才能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