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是关于谁的典故】“退避三舍”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左传》,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的一段历史故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主动让步、避免冲突的行为。
一、
“退避三舍”最早源于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城濮之战。当时晋文公为了遵守诺言,主动后退三舍(一舍为三十里),以示守信,最终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因此,“退避三舍”不仅体现了古人讲求诚信的精神,也展现了战略上的智慧。
该典故主要涉及的人物是晋文公,他是春秋五霸之一,以其仁德和智慧著称。而“退避三舍”的行为也成为了后人推崇的典范。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成语含义 | 指主动退让,避免正面冲突,体现守信与策略 |
背景事件 | 城濮之战(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战争) |
主要人物 | 晋文公(重耳)、楚成王、子玉 |
故事梗概 | 晋文公为守诺言,主动后退三舍,最终在战场上击败楚军 |
成语来源 | 晋文公与楚国交战时,为兑现曾对楚成王的承诺,主动后退九十里 |
现代引申义 | 表示有礼让、克制,不争一时之气,具有政治智慧 |
历史评价 | 晋文公以德服人,赢得诸侯尊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
三、结语
“退避三舍”不仅仅是一个军事策略,更是一种道德与智慧的结合。它提醒人们在面对矛盾时,有时退让并非软弱,而是为了更大的胜利。这一典故至今仍被广泛引用,用于形容处世之道与战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