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无臭出处于哪里】“无声无臭”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低调、不张扬,没有引起注意。那么,“无声无臭”这个成语究竟出自哪里?下面将对它的出处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
“无声无臭”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中的诗句:“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虽然这句诗中并未直接出现“无声无臭”,但后世学者在解读《诗经》时,发现其中蕴含了“无声无臭”的精神内涵。
后来,在《尚书·大禹谟》中也提到“无为而治,静以养德”,这种思想与“无声无臭”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真正将“无声无臭”作为一个完整成语使用的是宋代的理学家,如朱熹等人在其著作中引用并解释这一词语。
从语义上看,“无声无臭”强调的是内在修养和行为的低调,不追求外在表现,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内圣外王”的理念。
二、出处一览表
成语 | 出处文献 | 出处原文 | 解释/含义 | 使用背景 |
无声无臭 |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 | 表达文王的德行高远,不张扬 | 早期文化中隐含“无声无臭”的思想 |
无声无臭 | 《尚书·大禹谟》 | “无为而治,静以养德。” | 强调不扰民、安于本分 | 体现道家与儒家的思想融合 |
无声无臭 |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无声无臭,不愧屋漏。” | 强调内在修养与自律 | 宋代理学对“无声无臭”的正式运用 |
三、结语
“无声无臭”虽非出自某一部特定的经典,但其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和《尚书》,并在宋代理学中被系统化和规范化。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强调内在修养与低调行事的重要性。了解其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对“谦逊”与“内敛”的推崇。